經典廉價藥“失蹤”替代藥難找醫院醫生壓力大
經典廉價藥玩“失蹤”,并非今年才有的問題,早在幾年前,這個問題就被多家媒體關注。事實上,廉價藥為何從醫院和藥店“失蹤”,已不是什么秘密。這些藥品盡管療效好,但是由于價格低廉、利潤空間小,許多廠家不愿意銷售經營。尤其是近些年來,產品原料價格上漲,生產成本隨之增加,但一些經典老藥的出廠價卻無變化,最終,一些企業不得不放棄這部分藥品。
不管廉價藥到底為何消失,現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很多經典廉價藥的難覓蹤跡,給臨床和患者帶來的影響,越來越讓人擔憂。
以奎尼丁為例,它是心內科抗心律失常藥,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細胞膜,顯著延長心肌不應期,口服適用于房性早搏、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病癥。該產品價格便宜、安全性高,臨床中廣受醫生和患者的歡迎,但是近些年,醫院和藥店越難越尋覓到奎尼丁的蹤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文玲向中新網健康頻道記者表示:“奎尼丁對某些疾病來說,是唯一有效的藥物,但是現在已經很難找得到。”
奎尼丁蹤跡難覓,需要這種藥物的患者卻大有人在,如何滿足這類患者的需求呢?普羅帕酮藥效與奎尼丁相似,但是這種藥物的副作用也較大,患者可能出現口干、頭痛、胃腸道不適、膽汁郁滯性肝損傷等癥狀;此外,使用普羅帕酮的患者,還要承受更高的價格。
西洛他唑本身是抗血小板的藥物,有的專家提出可能適用于需要奎尼丁的患者,但是至今藥品說明書中至今沒有明確的介紹;此外,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本身就是致命性的疾病,萬一服藥后發生問題,很容易導致醫療糾紛。
低價、經典藥品消失之后,對于醫生來說,不僅僅是找到替代藥品那么簡單。一方面,他們要向患者解釋為什么使用高價藥;另一方面,還要面對使用新藥時的種種壓力,如臨床經驗少、副作用尚不明確等。“從醫生角度來說,我非常希望經典廉價藥品能夠繼續生產。這類藥品使用經驗豐富,在臨床中的安全性高;也能為患者減輕經濟負擔,緩解看病貴的問題。”空軍總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樊再雯告訴中新網健康頻道。
面對經典廉價藥品的消失,與醫生的無奈、壓力相比,患者更多的是不解和著急。劉文玲告訴記者,莫雷西嗪是心內科的常用藥,價格便宜、安全性好,但是近些年也越來越難買到。她的一位服用此藥物的患者,最后實在忍不住,根據藥品說明書上的信息,聯系到了廠家,但是廠家的解釋也非常蒼白,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政府積極探索低價藥政策專家呼吁適當提價
2014年1月8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官網刊發了一則名為“國產甲巰咪唑穩定生產供應保障工作取得進展”的消息,為緩解自2013年下半年開始的甲巰咪唑供應不足的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藥物政策和基本藥物制度司積極協調該藥品原料生產企業、制劑生產企業,截止該消息刊發之時,企業每月生產量穩定在6-7千萬片。有關部門積極應對經典廉價藥的消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今年4月中旬,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中醫藥局等聯合制定了《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工作的意見》,提出改革價格管理、完善采購辦法、建立常態短缺藥品儲備等相關政策保障低價藥品的供應。
此通知中稱,發改委將從政府定價范圍內遴選確定國家低價藥品清單,并實行動態調整。其實早在2013年底,就有媒體報道發改委將出臺低價藥品目錄。此次通知,被業內人士看作對去年相關政策的回應。
進入6月份后,衛計委發布《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采購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強統籌協調,實行分類采購管理,強化采購供應綜合監管,開展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監測與評估,多管齊下確保常用低價藥品的保障。
此外,各地方也積極探索經典廉價藥消失的應對策略。自去年以來,北京地區實施低價藥“開綠燈”政策,即對低價藥、短缺藥直接掛網,不再以價格高低作為中標依據。對低價藥采取此類政策傾斜的,還有上海、廣東、湖南、山東、河南等地。
另外,也有專家呼吁,有關部門可為經典廉價藥適當提價,使其有合理的利潤空間,提高生產企業、經銷單位的積極性。當然,對于經典廉價藥的重新定價,不能“一刀切”,使廉價全部變成了“高價”,而應根據市場實際情況提價。相信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經典廉價藥,能夠像甲巰咪唑那樣,通過政策扶持保障產量,滿足大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