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著各大彩電企業紛紛爆出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的信息,業內輿論認為這意味著整個行業再次迎來市場“寒冬”,大多數企業將不得不面對市場衰退帶來的發展危機,怎么看待此次電視行業出現的低迷現象?
羅清啟: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市場性變動帶來的結果,而是大多數企業固有的發展邏輯使然。
當前大多數企業都在大談互聯網思維,似乎從互聯網電視開始整個電視行業便開始謀求向互聯網轉型。但事實上,向互聯網轉型不應該是僅僅利用互聯網工具推出可以上網的智能型產品,而更應該體現在利用互聯網方式以及背后帶來的發展模式的顛覆上。
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的最大轉變就是開放,它讓整個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都像陽光下的沙粒一樣,完整可視化地顯現在所有產業角色面前,而這不斷強化了用戶在整個產業資源配置中的話語權。目前用戶主導思維正讓所有產業角色都開放地聚合在用戶需求之下,各大角色根據用戶需求去整合產業資源,特別是在電視產品的泛內容化轉型正在顛覆傳統產業分工的背景下,開放式整合正成為所有電視企業面臨的最大發展課題。由此看來,與其將電視企業的衰退歸結于市場衰退,不如將其視為企業封閉發展帶來的惡果。
“圈子”的大小決定企業規模
記者:智能化轉型正在讓電視行業迎來全新的發展時代,內容商、制造商等產業角色合作正成為一種趨勢,近期海爾就與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了新型智能電視。企業這些舉動的背后反映了什么趨勢?
羅清啟:整個產業出現的這種變革實質上是發展邏輯顛覆的一種顯現,反映了電視企業從此前的價格戰、概念戰轉向價值戰、平臺戰。
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產業變革方向就是開放,而開放不僅是面向不同的產業角色,更重要的是面向用戶。毫不夸張地講,未來電視企業的大小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企業開放程度,或者說是所搭建生態圈的大小。從當前業內的抱團融合現象看,大多數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多的是單項的,也就是說,要么是基于產業鏈資源的整合,要么是基于用戶資源的整合,真正實現兩者兼顧的較少。按照這一方式去衡量海爾與阿里巴巴之間的合作會發現,兩者都擁有龐大的用戶資源,同時又扮演著不同的產業鏈角色,所以說他們之間的整合實質上是基于用戶需求的一種資源整合嫁接,為用戶提供的是一個更大的資源價值整合平臺,這對整個產業來講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
電視的未來不是電視
記者:在電視快速智能化轉變的背景下,整個產業分工鏈正加速重組,而大多數電視廠商雖然喊出了轉型、創新的口號,但鮮有明確的顛覆性做法,大有抱定制造不松口之勢,對此您怎么看?
羅清啟:我們不能單純用電視的思維去看電視行業的發展,因為電視的未來不在電視本身。
一直以來,部分家電企業都存在這樣一種思維,那就是只要不斷放大企業規模就會提升企業競爭力,但在新工業革命以及互聯網發展的沖擊下,這種發展思維實質上是一種保守固化的制造思維,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互聯網思維。用互聯網思維的方式去看電視行業就會發現,未來電視將不只是電視,電視在當下更多的是作為收看固定電視頻道節目的終端,而用戶在網絡時代對電視乃至智慧終端的要求已經從功能型需求轉變為增值型需求,而這個增值型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用戶對智能產品帶來的生活方式顛覆的一種向往。
所以說,未來電視的發展肯定不是電視產品本身,而是要圍繞用戶需求設計出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方式,這個生活方式不僅涵蓋影音娛樂,更重要的是包含社交、購物等全方位服務體系在內的新價值包。因此,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海爾阿里電視可以看作是對未來電視發展形態的一種探索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