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8月份同比增長6.9%,創下2008年12月來的新低;發電量今年以來首次負增長,同比下降2.2%;三駕馬車之一的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只有16.5%,創下14年以來的最低;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行業之一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僅13.2%,已經連續7個月回落??梢哉f,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最差的表現之一。盡管李克強總理指出這是“暫時波動”,并且一再強調看中國經濟,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單科”,更要看趨勢、看全局、看“總分”。但毫無疑問,8月份的很多指標的確已經跌回到金融危機爆發階段的水平。
對于宏觀指標令人注目的波動,管理層顯然已經做好了解釋的預案。李克強總理對前8個月的宏觀經濟有三點評價:一是認為在今年下行壓力加大大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總體仍然在合理區間,特別是前8個月的新增就業接近1000萬,幾乎接近全年的增長目標;二是認為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是“沒有搞強刺激,沒有放松銀根,而是強力推動改革,大力調整結構”,特別是政府簡政放權對經濟的正向推動作用顯著,商事登記制度的改革,使得新登記注冊企業同比增長61%;三是再次強調要正確認識經濟的新常態,更加關注結構調整等長期問題,不隨單項指標的短期小幅波動而起舞。同時,李克強總理強調最后四個月穩定經濟的主要舉措仍然是改革。但很顯然,從外界對近兩個月宏觀數據下滑的憂慮看,總理沒有暗示會刺激經濟的做法讓很多人很不甘心。
盡管管理層并未因最近兩個月宏觀指標的大幅下滑而再次回到過去“刺激”的老路,但外界對于中國高層的決心和忍耐度似乎仍然持懷疑態度。面對數據的下滑,一些人呼吁管理層再次放松銀根,重拾刺激計劃。特別是今年以來一直唱空中國經濟的一些國際機構甚至認為,如果不實施寬松政策,中國經濟將會進一步減速;如果沒有新的刺激措施,不要說7.5%,今年恐怕連7.3%的增速都保不住。而一些屢屢預測錯中國經濟表現的國際投行又大膽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增長會跌破7%的心理防線。
筆者認為,在李克強總理已經多次明確表態不會采取大規模刺激計劃的情況下,包括海內外機構和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無所不用其極的呼吁高層采取更加有力的刺激計劃穩定經濟增長,這既有過去的思維定勢,也有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新的周期性特征認識不足有關,同時,一些人對高層能否頂住壓力堅持改革,通過改革解決經濟增長的可持續問題仍然持有懷疑態度有很大的關系。過去,一旦宏觀經濟指標出現波動,政府慈祥的“父愛主義”立即抬頭,地方政府和企業對此頗有心得,因而對經濟下滑時政府刺激政策的甜頭有了深度的依賴,這種依賴已經深入到很多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靈魂和骨髓。因此,盡管管理層多次表態不會采取大規模刺激計劃,但很多人并不以為然。同時,習慣了過去高增長周期的很多人,對于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經濟增速的回歸仍然缺乏正確的認識,仍然有很多人認為,上半年7.4%的增長是一個很不理想的數字,未來中國經濟增速仍然會回到8%以上的高增長。事實上,從中國經濟的長周期而言,中國經濟已經正式告別8%以上的增長了,在未來10年,能夠維持7%以上的增長,已經非常了不起。很顯然,如果對這種“刺激依賴癥”和“高增長依賴癥”,不從靈魂和心理層面進行徹底“治療”,他們是不會主動把刺激的“藥方”從政策的百寶箱里丟棄的。
毫不夸張地說,8月份宏觀指標的下滑,一方面肯定是周期性波動,另一方面必須承認,這種指標回到四萬億刺激政策之前的表現事實上已經宣告,不去痛下決心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而僅僅依靠大規模刺激維持經濟增長,只能維持一時,在藥效終結之后,經濟仍然會回到危機狀態。大規模刺激計劃不僅無助于解決深層矛盾和問題,無助于宏觀經濟的穩定,反而使得矛盾和問題更加嚴重,宏觀經濟更加復雜和動蕩,這已經成為各界的共識。最近兩個月宏觀指標的下滑,再一次證明,任何刺激措施都無助于中國宏觀經濟的健康和穩定。
當然,如果管理層對中國經濟真的有定力,近期一些宏觀指標的波動,事實上也為管理層下決心拋棄“刺激思維”,回歸改革正途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我們發現,前8個月一些指標盡管觸目驚心的下滑,但由于管理層用改革的舉措來“對沖”下滑的風險,中國經濟并沒有因宏觀指標的下滑而出現系統性風險和大規模的失業。而企業也好,居民也罷,擔心的不是經濟的短期下滑,而是已經制定的改革舉措不能落實。筆者倒是認為,對于未來的中國經濟而言,最重要的指標是改革的“完成率”,最強的刺激是“強力改革”,如果今年不能在金融、國企、土地和戶籍改革方面有重大的突破性的舉措,這才是最可怕的。事實上,經過金融危機以來的大規模刺激的輪回,上至學者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已經非常明白:中國經濟最大的危險不是經濟的下滑,而是不能容忍經濟的下滑;中國經濟最大的信心不是人為炮制的高增長,而是實實在在的貨真價實的表現。
這的確是一場靈魂深處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