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經濟是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經濟活動的集合,表明隨著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為主要內容的新動能快速集聚,經濟活力得到有效釋放,已經成為支撐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各行業在不同階段出現不同“新物種”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特別是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演繹,我國各行各業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等“新物種”有可能不斷出現。“所有行業都會而有所改變,6月16日,在“共享經濟思·享·匯”第十三期研討會上,快手副總裁、研究院院長何華峰認為,社會信息化過程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數字化平臺將成為造物者,對“新物種”起到重要賦能作用。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685億元,相當于GDP的比重為0.7%;“三新”經濟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0443億元,相當于GDP比重為7.1%;“三新”經濟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4799億元,相當于GDP比重為8.6%。
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新物種”出現
鄭治介紹,傳統物種進入數字經濟新生態一般會經歷展示、連接、交互交易、固化關系四個階段,與新生態中的其他企業建立新型鏈接,并反推企業內形成新組織模式,才真正演變成為“新物種”。因為,“新物種”往往會誕生在兩個生態交界的邊緣處,例如數字世界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交界地帶,不同行業平臺在數字世界中的交界地帶。
何華峰分析,我國商業“新物種”與西方國家的差異不在于工程師和技術,而在于市場發展階段:一方面在于基礎環境更加完善,隨著智能手機普及、4G流量資費降低、物流發達、移動支付的發展等、培育“小巨人”等。另一方面需要推動生態空間的對接,如推動中央企業和民營企業、企業與互聯網平臺的對接,從而推動“新物種”的涌現。
張新紅認為,隨著數字經濟從量變到質變,各領域“新物種”不斷涌現,目前關于“新物種”很多問題的觀點都不是定論。現在生存的環境和世界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將來也會與現在大不相同,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新物種”出現,但這些“新物種”究竟是什么還無法預測,需要在實踐中發現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