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交易所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面對甚為豐厚的利潤,許多創業者對交易所趨之若鶩。據非小號5月10日數據,市面上已經誕生234家數字貨幣交易所。同時,黑客針對交易所的安全攻擊越來越多,監管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越來越大。
因此,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市場真的能容納那么多交易所嗎?交易所的隱性及顯性成本又有哪些?對于新近入場者而言,交易所真的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財富漩渦的中心
「什么生意都不是完全掙錢的,開超市掙錢,開飯館也掙錢,但有多少老板是真正掙到錢的?」在談到交易所時,數字資產交易所服務提供商MasterDax的創始人李成如是說。李成曾經創辦過一個名為OurDax的交易所,但最終放棄。
在數字貨幣市場,財富效應構成巨大的漩渦,漩渦的中心就是數字貨幣交易所。交易所作為撮合買賣雙方的平臺,是區塊鏈和財富最大的交匯點,人們對財富的關注和對交易所約束制度的缺失讓其暴利屬性被無限放大,成為很多人眼中躺著賺錢的好生意。
據howmuch.net近期統計,全球排名前五交易所的日均利潤都超過100萬美元,其中幣安日利潤更是高達342萬美元。但和大交易所的「坐擁金山」相比,成批的小交易所還掙扎在溫飽線上風雨飄搖。據時戳資本與巴比特智庫于今年4月中旬發布的《數字貨幣交易所研究報告》,在目前188家產生有效交易額的交易所中,日交易額排名前14的交易所占據全部交易額的73%,剩余170多家交易所只能分割剩余的27%交易額。
這個市場是一個寡頭市場,頭部效應會越來越明顯,新入場的用戶會更加向頭部聚攏。部分第二、三梯隊的交易所抓住了去年底到今年初的一波紅利,積累了一定的用戶和知名度,但與第一梯隊之間還存在著巨大差距。那些在今年成立的新交易所,不論是懷著所謂的金融理想,還是做著發財夢,似乎都不是一個十分恰當的時機,就如三鏈資本執行總裁杜江南所說,「現在去做交易所就像四九年去加入國軍」。
CoinMarketCap在5月9號的數據顯示,在全球交易所24小時交易量排名中,幣安、OKEx和火幣都排到了前五名。圍繞這三家國內最知名的交易所均有諸多負面指控,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實其真實性,但各類事件頻發,引起不少糾紛是真,三月份有OKEx期貨維權事件,近日紅杉資本又起訴趙長鵬違反獨家投資協議。不過這都不妨礙它們逐步擴大的布局和伸向區塊鏈地圖各個角落的觸角。
頭部的交易所目前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玩出了不少新花樣,包括推出平臺幣、合約期貨交易等。但說到底,交易所始終繞不過的就是一個流量問題。
流量的生意
交易所的盈利模式并不復雜,主要收入來源為交易費,各大交易所的交易費大約在0.03%到0.5%之間,還有百萬到千萬不等的單個項目上幣費,另外還有杠桿交易、金融衍生品等業務收入來源。
一個交易所要做到什么體量就能活下來?「如果能做到平均每天500個比特幣的交易量,這個交易所可能就可以活得比較滋潤了?!估畛山o我們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個交易所日活是1000人,平均每個人一天0.5個比特幣的交易規模,一天總共500個比特幣的交易量,交易所對其雙向收取手續費,按0.1%或0.05%計算,一天也有半個到一個比特幣的純收入。
但一個新成立的交易所想要開始賺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把交易所比作商店,從開始營業它就有兩個重要工作,一個是進貨保證供給,另一個就是引流擴大用戶群。面對這兩個問題,流動性成了所有新成立交易所共同的難題。
從供給端來說,為投資者提供充足、優質的投資標的是交易所的分內之職,對于數字貨幣交易所本身而言,上幣還意味著不菲的收入,明星產品還會帶來可觀的流量。
明星產品很可能成為交易所崛起的關鍵。比如2013年的OKCoin,當時幾乎中國所有的萊特幣用戶都會去OKCoin交易,OKCoin借此快速發展起來。到當年12月,OKCoin上萊特幣日交易量達到900萬,之后更是一度達到1300萬。此外,聚幣網、云幣網的崛起也是因為抓住了ICO瘋狂時期的紅利,它們幾乎來者不拒,靠各種雜幣發展起來。
「九四」之后,幣安因為早早做了幣幣交易迎來反超機會,12月波場幣選擇在幣安公開發售,在大力的營銷手段配合下,一分鐘之內5億波場幣售空,新用戶暴增,甚至不得不暫停注冊。因此,交易所都會想爭奪優質項目的上幣甚至首發權,為此它們甚至采取免上幣費等方式吸引優質項目?!肝覀儗τ谡m椖繒杖?0萬美元的上幣費,但如果是首發項目還會打五折,如果是優質項目就直接免上幣費?!固﹪蠊=灰姿鵆EO陳小海介紹說。大公牛交易所是一家今年5月初正式上線的新交易所。
但能拉到明星項目的交易所畢竟只是少數,引流對交易所而言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任務。
在流量端,交易所獲取流量的方式基本上比較「原始」,幾乎是通過撒糖果、送禮物、裂變式營銷、減少交易費等手段籠絡用戶,這在前期可能會帶來一定可觀的流量,但由于幣的種類少、主流貨幣流動性差等原因,用戶可能在小交易所平臺上套利、提現后再到大交易所交易。數字貨幣交易所Cointiger的創始人張宇微表示他們對這些手段的使用其實比較謹慎,因為留下的用戶大多是為了投機,而交易所要提供給用戶的是一種賺錢的可能,而不是占小便宜的可能。
為了讓用戶覺得在交易所里有更穩定賺錢的可能,一些交易所會利用機器人制造虛假交易來提高成交量。趙長鵬曾在2015年在Reddit上發表公開信,表示「OKCoin在它們的交易所使用交易機器人。許多雇員和OKCoin前雇員都知道這些機器人的存在……我可以證實,上面所提到的機器人有一部分是專門用來提高成交量。在某些時期,這些機器人也被用于創建訂單,并與自己交易,不會和用戶交易?!筄KCoin隨后作出回應稱,「OKCoin不需要任何的虛假交易量。我們的客戶開發了大量的做市機器人。OKCoin在生產環境中沒有任何自己的機器人?!?br />
雙方各執一詞,真相不得而知,不過在今年3月10號,一位名叫Sylvain ‘ArtPlay’ Ribes的分析師在Medium上發文表示,經過數據統計、推理,一些知名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存在交易量造假,其中OKEx甚至達到93.6%,火幣緊隨其后為81.8%。一位區塊鏈領域的投資人對此表示,「刷單這種事情從淘寶開始,一直刷得孜孜不倦。」現在OKEx在CoinMarketCap上的成交量依然高居榜首。
回顧中國三大交易所創始人的經歷,不難發現他們都有流量經營的基因。最被大家熟知的「幣圈一姐」何一,在加入幣安之前任職于一下科技,旗下產品秒拍、小咖秀作為短視頻平臺紅極一時,一直播也是直播界隱形大佬。交易所和短視頻、直播一樣依賴于流量,何一加入幣安之后通過直播、撒幣等方式為幣安吸引流量立下汗馬功勞。
另一邊,火幣創始人李林和OKCoin創始人徐明星都曾有團購相關的創業經歷。李林憑借2010年成立的團購導航網站人人折收獲人生第一桶金,徐明星也曾創辦團購網站萬團網。和直播相比,團購對流量的需求有過之而無不及。
能吸引流量只是第一步,如何通過運營手段將其轉化留存尤其讓新成立的交易所感到頭疼。運營是一個永恒的工作,良好的用戶體驗、靈活穩定的流動性、可靠的安全性是基礎,開展各種線下Meet Up、不定期的用戶福利都是運營的工作,「運營的活細如牛毛、無孔不入,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或是一條條整理出來。」張宇微如是說。
除了常規的運營,生態布局也是交易所一個重要的運營手段。交易所紛紛成立Found、Lab,或是作為LP投資Token Found,以此孵化、尋找優質的初創企業,通過一級市場投資將項目和交易所高度捆綁在一起。Coinbase在日前成立風投Coinbase Venture,其商業發展部負責人Emilie Choi表示其旨在為整個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行業提供支持。這其實也為交易所們提供了豐富、有價值的標的,擴充了生態。
在二級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張宇微稱,證券市場和交易所市場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尤其在早期。九十年代中國A股用戶大概3000萬人,到了今天也不過9000萬人,只增長了3倍,但整個市場規模已經增加了幾百倍。其中差異不在個體,而在于整體資金量,這個資金量不單純是靠用戶疊加出來的,而是后期由機構投資者不斷帶來的。他認為現在的數字貨幣市場更多是散戶市場,雖然有大戶在其中,但也不是成熟化的市場。一個成熟化的市場一定是二八分的,二是散戶,八是機構投資者。
有類似想法的不止張宇微一個人,也有其他交易所的創始人表示需要合格的機構投資者為市場帶來活力,他們也會去主動尋求合作。但在沒有相應規則約束、監管的條件下,完全靠交易所和機構的自我規范,這并不能給市場帶來足夠的安全感。
安全是生命線
交易所的安全性對于用戶來講十分重要卻也無感,除非到了問題發生的時候。
交易所的安全事故從未停止過。從2011年起,共有價值大約17億美元的數字貨幣失竊,有一家叫Blockchain Graveyard的網站專門記錄了被攻擊過的數字貨幣交易所,更有業內人士透露幾乎每一家交易所都受到過黑客攻擊,只不過一些解決了,一些按住不發。今年,Coincheck和幣安黑客攻擊事件又將大家對安全的重視推向一個高潮。
張宇微表示,「交易所本身比用戶更注重安全,因為安全是交易所的生命線,它出問題會傷害到用戶,但可能會殺死交易所。」但就目前來看,在安全問題上交易所們還任重道遠。
交易所的安全性主要涉及資產安全、系統安全和內控制度安全。
資產安全主要涉及錢包、密鑰安全。大多數交易所都會將90%以上的資產存儲在冷錢包,密鑰也完全離線來防止黑客攻擊。但為了維持日常支付等功能的正常使用,熱錢包也是必須的,這就產生了安全風險。2018年1月26日,黑客通過獲取Coincheck在線錢包私鑰盜取價值約5.3億美元的XEM幣。Coincheck的主要問題就在于將大量的數字貨幣保存在一個單獨的地址中,并且沒有很高的安全標準。
此外,賬戶保護體系弱也是目前交易所的一個安全風險,它們僅靠密碼或密鑰的用戶識別機制無法應對黑客利用釣魚網站、木馬、欺詐等手段盜取賬號。在幣安事件里,官方說法是黑客利用釣魚網站劫持了用戶登錄信息,再創建了用于交易的API密鑰,并在3月7日使用密鑰在VAI/BTC市場上進行大筆訂單交易從而推高VIA幣價,之后將VIA轉移到31個賬戶,待最高價時賣出,完成比特幣的轉移。事后交易所雖然提醒用戶保護賬戶安全,但其中暴露的問題是就算幣安這樣的大平臺仍然弱不禁風。3月15號還有認證信息為「騰訊高級工程師」的微博用戶向幣安技術人員發起挑戰,稱「比特幣交易所非常好入侵…幣安Binance,一個星期就可以攻破。」
幣安事件里黑客最后并沒有得逞,按照官方說法,黑客的異常交易觸發了智能風控導致提幣暫停,31個賬戶中的VIA幣也被凍結。如果真的由于智能風控的防護阻止了此次事態的擴大,似乎是一個可喜的消息,因為目前交易所普遍缺乏關鍵環節的風控識別技術,導致非法交易、操作行為很難被及時發現。
另一個需要引起注意的風險在于交易網站、后臺管理系統及外部業務接口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一方面,交易所可能引來黑客竊取用戶資料、買賣用戶資產,或是粗暴地為自己的賬戶寫入比特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除了提高安全門檻,還可以運用冷熱兩套賬本來監控資產的流入流出。
另一方面,一些交易所的工作人員可以輕易地接觸到用戶資料。李成介紹,在實際運行中如果按照日本的監管要求,運營人員和客服并不能夠隨意查詢到用戶資料,一般應該按照用戶提供的信息,比如訂單號,來搜索訂單的狀態等對應的用戶所需信息。但現在一些交易所使用第三方搭建的管理系統,這個系統在后臺就是一套數據表,雖然不能導出,但無法防止截圖、拍照等方式直接竊取用戶資料。
除此之外,財富的誘惑也是埋在交易所內部的隱性炸彈,讓其內控制度執行起來非常麻煩。
2014年2月25日,Mt·Gox在其內部流出文件中稱「我們在一次重大比特幣失竊案中,被盜了 744,408 個比特幣(約 3.6 億美元)」,最后導致其破產。根據各種內幕消息和其工作人員因涉嫌挪用公款和欺詐被逮捕的事實,可以推斷Mt.Gox混亂的內部管理和人性的貪婪是造成它走向毀滅的重要原因。
2018年3月30日,OKEx合約交易價格異常事件被指價格操控、惡意爆倉,但使用這種明顯、低級的手法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對此有多位資深從業人員懷疑是其內部出現問題,有員工或是前員工里應外合、監守自盜。因此,對于交易所這種和錢打交道的地方,核心人員的離職、高層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都可能成為安全事件的導火索,而用戶對此幾乎一無所知。
內控的另一方面體現在安全事故發生后的處理辦法。幣安事件里,它們在受到攻擊之后積極采取措施并提高了安全等級,同時還承諾向提供黑客信息或找到黑客的人懸賞價值25萬美元的BNB。同樣表現積極的還有Coincheck,在遭受攻擊后迅速采取行動,并創建標簽系統追蹤被盜XEM幣的下落,讓黑客無法發交易戰利品,同時交易所沒有選擇破產,而是開始逐步償還遭受損失的用戶。與此相對的則是Mt.Gox糟糕的內部管理帶來的后續影響,包括很多人認為Mt.Gox為還債拋售超過價值4億美元的比特幣是導致2018年比特幣大跌的直接原因。
大交易所的安全事件往往比較引人注目,難免讓一些用戶對其安全性產生懷疑,但相比一些將安全性作為其宣傳點的新交易所,大交易所至少經驗豐富,與其相信不可驗證的承諾,不如選擇大機構來的靠譜。對于很多存在的安全隱患,新成立的交易所也許根本沒有意識,而對于頭部交易所,體量越大責任越大,在安全上需要投入更高昂的成本,并且一旦發生安全事件可能造成嚴重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交易所服務商的機會
這雖然是一個增量市場,但交易所之間的競爭仍然非常激烈。據了解,交易所之間私下交流并不十分密切,一線交易所之間暗流涌動,不但希望成為第一,也希望成為行業的標準,而那些新生的交易所還在苦苦摸索。對于那些已經躋身一線的交易所來說,冷眼旁觀或許是更好的選擇,一位一線交易所的管理層表示他們并不希望讓自己過多曝光,也不大愿意去分享經營交易所的經驗,因為這里面有太多隱秘的陷阱,至于那些后來者就讓他們自己去嘗試。
交易所是技術和金融的一個交叉點,一直以來數字貨幣交易所都不僅僅只承擔了交易所的職能,它還需要自己完成交易所系統的開發維護工作,同時還承擔券商、投行、證監會、評級機構等角色。但隨著市場的逐漸規范和交易所工作重心的轉移,必定催生許多圍繞交易所生態的細分服務。
交易所其實有著不低的技術門檻,要自主開發搭建一套交易所系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要耗時3到5個月。其中最核心的技術為撮合引擎和錢包,撮合引擎和交易關系最為密切,決定交易所的撮合效率,而錢包和區塊鏈更相關。面對高速變化的市場、政策環境和白皮書中的承諾,很多交易所會選擇從第三方購買整個交易系統。
對于最基礎的交易所搭建這樣的需求,目前已經有不少技術解決方提供商,它們幾乎可以提供一個交易所從零到一整套的搭建服務,包括安全服務模塊、基礎的錢包,如BTC、ETH、LTC等等。
除此之外,合規也是所有交易所都尋求的方向。交易所的合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面向用戶的合規,另一個是主體的合規。面向用戶的合規就是KYC,但目前所做的KYC更像是表面功夫。比如幣安在「九四」之后遷到日本,并表示不再接受中國用戶注冊,但事實上用戶通過一些方法仍然可以注冊。
至于主體的合規性,就像很多交易所當初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是打了政策的擦邊球,目前的基本情況也是各個交易所選擇在政策較為友好的國家落地,其中不乏一些非法交易盛行的小國家,比如幣安選擇的馬耳他。這些本身沒有公信力的小國家,要么缺乏監管,要么頒發的牌照并不具備相當的含金量。而市場要規范并且持續發展,牌照是必須的?,F在已經頒布過數字資產交易行業相關牌照的國家主要有日本、美國、瑞士、加拿大和菲律賓等,每個國家對數字貨幣的態度不同,所頒發的牌照允許經營的項目也有差別。其中最正式的是日本牌照,要求非常細致嚴格,并且只能上幾個批準的幣對。
合規是交易所落地的準入門檻,但在不同國家會面臨各種不同的問題,現在也有服務商或是律所可以提供全球的合規和牌照申請咨詢。
「圍繞著交易所來做生態是現在最大的一個方向,如果還有朋友創業要做交易所,你可以勸勸他們。」三鏈資本的杜江南如是說。頭部交易所都在不斷地扶持自己的生態,它們一定會通過投資、孵化等方式來做這些事情,如果只是想找一門好生意,現在去做一個交易所不如去給交易所提供服務。
交易所的未來
交易所是一個金融服務平臺,它提供了一個流動性的市場,本身并不具備收割功能,那些被指控的灰色收入則是作惡的結果。防止作惡需要依靠行業自律和監管,過去中國證券和期貨市場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過類似的問題,由于認識偏差和利益驅動,在缺乏統一管理的情況下,存在過度投機、操縱市場、交易欺詐等行為擾亂市場秩序,導致惡性事件頻發。
最后結果是,1990年成立上海證券交易所,1993年政府有關部門對期貨市場進行全面治理整頓,將其引向規范成熟的新發展階段。隨著各國對牌照的發放,數字資產交易所的合規化會成為行業的趨勢。
同時,去中心化交易所也是可見的趨勢。不少去中心化交易所已經成立,但在短期內中心化交易所幾乎不可被顛覆,并且這些中心化的交易所也紛紛開始了自己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探索和布局,比如今年2月,Bitfinex宣布將和EOS合作推出去中心化交易所EosFinex,幣安也在3月宣布推出公鏈Binance Chain。
交易所終究是一門流量生意,頭部效應是必然的結果,而像幣安那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不一定再有。
同時,交易所的建設、基礎設施和持續投入都非常巨大,還有競爭格局不斷白熱化都讓其成本不斷升高、生存壓力增加。這中間有很多未知的障礙,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正如張宇微所說,「這口飯看起來白花花,等到含在嘴里全是沙的時候,自然會明白不是想象中的那個東西?!?br />
擺在新成立交易所面前的機會已然不多了。幾乎唯一能預見的新機會在于監管帶來的紅利,等到監管政策逐漸明朗,牌照的頒發也許會為現在的交易所格局打開新的局面。
搭建數字貨幣交易所,監管牌照申請